时政经济

时政经济 政策法规

首 页 > 资讯中心 > 时政经济

聚焦温州|温州人,温州城

发布时间:2020-12-16 16:13:13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点击次数:0
 

文字 |「誰最中國」

圖片 |「部分網絡」

首圖 |「沁兰居士」


对一个城市产生兴趣,可以因各种各样的理由。

比方历史,比方建筑,比方旖旎的⻛光,地道的美食......这些东⻄,大约都可称之为城市的名片。名片散播在外,吸引着不曾抵达的人,心生向往。而之于城市,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名片,或还是人。

就好像说到温州,就很难避开能吃苦、敢闯荡的温州人不提。一如当初,促使我去探索这座城市的,也是因为身边那些有意思的温州人。

我有个关系不错、相识多年的朋友,温州姑娘,早年间在北京折腾⺠宿。

时常惊叹她,小小的身板,却扛得了水泥家具、整得了水管电路。可安静下来的时候呢,也能照顾好阿猫阿狗,把花花草草养得枝繁叶茂。或花时间宅在家中,研究一下午的手冲咖啡和鹅肝蟹黄拌饭;或打个⻜的到广州、顺德吃上个三五天烧鹅腊味。


图片 | @杨冰杰

一点一点,当我展开对温州的触角,发现由古至今,从城市到山林,那些于这方水土之上生⻓、生活的温州人背后,是除了小作坊、工厂、批发城,还有城中公园、近郊山坡、街巷早点摊的温州城。而也正因这些人、这些地方,对温州的印象,也随之越来越丰满,越来越生动。

温州的山林间,似乎自古不缺修行者的身影。比方自称浙东平阳人(属温州)的黄公望,曾在画作中多次署名“平阳黄公望”。他晚年入道,一度在瑞安的圣井山之⻄建庵修炼,故号井⻄道人。

更早,唐代贯休大师在《诺矩罗赞》中,也留下了“雁荡经行云漠漠,龙湫宴坐雨濛濛”。后人以此诗句命名了雁荡山的经行峡和宴坐峰。


图片 | 大龙湫


差不多去年,读到一篇文章,写的是南雁荡山一个80岁的道姑与72个孩子的事。

陈光静道⻓,温州苍南人,八岁出家,1984年开始主持温州平阳县南雁三台道院,20多年来,无条件收养了72名弃婴,其中多为女婴或身有残疾的孩子。前两周,发文的博主更新文章“人间的神仙,回去了”,写到陈道⻓已于近日羽化登真。


图片 | 纪录片《光缘》


浙南多山,但若不提,或许并不会特别在意,其实温州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地方都是崎岖不平的山区,至于平原,则主要集中在临海地区,就是现在的瓯江河口温州市区。

温州的山,最有名便是雁荡山。雁荡山脉贯穿温州南北,分为北、中、南三部分,更为大家所熟知的雁荡山风景区实际上单指北雁荡,而三台道院所在为南雁荡。


图片 | 南雁荡


当地人有“北雁好峰、南雁好洞”的说法,说的就是北雁荡峰岩景观突出(位于乐清),南雁荡则多洞区(位于平阳)。

然而不论北雁还是南雁,都历来为修行之人青睐,比方在读徐霞客游览雁荡山写下的游记时,读到他曾到达众多寺院庵庙,在他第一次前往北雁荡时,还曾拉一个小和尚做向导。

 

图片 | 楠溪江


同样如修行者在山水中获得观照的,还有诗人。

“自言官⻓如灵运,能使江山似永嘉”,提到温州山水,不得不提的就是南朝诗人谢灵运,他被后人称为永嘉山水的发现者(永嘉,温州旧称)。

据说当年,谢灵运因官场失意来到永嘉郡做太守,却意外发现这里山好水好。于是他到处游历,有时带着仆童“裹粮策杖”,有时还需带一班人马在荒僻无路的山林里砍伐开道。他还发明了一种防滑的“登山鞋”,被称为“谢公屐”。

想象他,穿着木屐,走过楠溪江、雁荡山,留给后人的,或是以他名字为由的地名,或是他写下的关于温州山水的诗句。


图片 | 北雁荡


温州市井,和温州人“好吃”很有关系。

从“天光”(早餐)吃到“日昼”(午餐)、再到“黄昏”(晚餐),中间再夹个下午点心,夜里再补一顿宵夜,即便一天吃五顿,光是城里的小吃也能不重样、吃到饱。

《早餐中国》有一集讲到温州,拍的就是老城鹿城区的九山饭团。



图片 | 纪录片《早餐中国》


温州建城的历史,可以从东瓯王建都城开始算(传说东瓯为越国分支),差不多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而温州老城“倚江、负山、通水”的风水格局,则可以追溯到东晋郭璞。到唐朝,城中建立市坊制,街巷纵横,市井之气开始在温州城内酝酿……于此,想像古代温州,大约很早就已然是一座水系发达、民生热闹的浙东小城了。



糯米饭之于温州市井,有其标志性的意义。我碰到几乎所有在外的温州人,心心念念想回温州吃上一口的就是这看似普普通通的糯米饭,无一例外。

九山的陈阿姨饭团或可甜口,裹上猪油、芝麻、桂花,或可咸口,把榨菜、油条、肉松、咸蛋黄……包进饭里。美味的秘诀,除了炊米要把控水分,作为配料的油条,也尤为关键。油条要“重泡”(温州人管炸叫泡),慢火慢泡,才能一口一酥脆。


图片 | 纪录片《早餐中国》


如果吃的是糯米饭,除了油条碎,还需淋上香浓的香菇肉沫汁,一勺一勺舀起来吃,既能管饱、又能解馋。



那些等在队伍里排队买糯米饭、饭团的青年人,很多都是吃着陈阿姨的饭团⻓大的,吃了二十几年,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温州老味道。

温州老味道,在糯米饭,在泡泡,在猪脏粉,在⻥圆⻥饼,在馄饨米线……


图片 | 纪录片《早餐中国》


温州人好吃,却不懒做。

听早年在温州做服装设计的朋友,说起她刚毕业到温州时的经历,提到景山公园的古意,提到当年略显奢侈的十块钱一碗的米线,而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,她形容,是穿梭在街道巷弄,勤勤恳恳开小作坊做生意的温州人。



图片 | 电视剧《温州一家人》


“在温州,那个年代,几乎每家都做点小买卖,纽扣、帆布、皮鞋、打火机……”,而就像《早餐中国》里卖饭团的陈阿姨,喜欢听凤飞飞的《追梦人》,她说,虽然儿子想让她一周休息一天,但她舍不得,对温州的生意人来说,“不是钱赚不赚的问题,做生意不能停”。


图片 | 纪录片《早餐中国》


温州临海,且由于西部山林叠嶂,少耕地、少通路,尤其在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,东海的水路是温州人唯一的出路。

海潮给温州人带来美味的海鲜,也带来走出去的希望。



图片 | @杨小雷



一代代温州人,随着东海的浪潮,走到了世界各地,靠一口乡音,一个商帮,立足扎根。有人说,“潮头在哪里,温州人就在哪里”。而或许“追潮”,是深埋在温州人骨子里的东西,是他们拼命抓住的唯一的希望。

电视剧《温州一家人》里,瑞安古树村的父亲周万顺把13岁的女儿阿雨只身送往意大利,自己变卖祖屋家当,带着妻儿徒步走到温州城,从拾荒做起,全家人一步一步艰难创业。而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,一代温州家庭的缩影。


图片 | 90年代温州街头


而如今,赚到钱的温州人,也统统习惯把儿女送出去,送到各地深造,学金融学经济,学艺术学设计……或也一样在期待,期待下一个浪来时,新一代的温州人亦能追上去,涌到浪尖上。

又想到前两天,和一位温州的大姐聊,聊这两年在外的温州人生意多有重创。

大姐说,她觉得,遭重创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,很多温州人放弃了原本的产业,开始折腾金融、折腾股票,“但这些行业远不像传统行业,不是当年只要肯吃苦就能赚到钱的。”她说,那些没付出过辛苦的人赔了本你不会觉得难过,但是看着那些辛辛苦苦的温州老乡,资金链断裂,原本创下的业说崩就崩,就会觉得太可惜。

或许她说的是对的,也或许,对温州人,这也只是个时间问题。

温州,总有弄潮儿。


图片 | @于无声处


“人,是城市最美的⻛景。”

由人代入的城市,因为带着故事、带着情感,而变得柔软、鲜活。因为城市里的零零总总,对于出生在那里、生活在那里、生长在那里的人,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点、一个建筑、一个美食,而成为一种意义。

之于温州,山林,是修行者的观照,是诗人的感怀;街巷,是一代代人的成长,是陪伴,是往日的回忆。



而温州,在时间的长河里,酝酿出风景,也酝酿出一代代温州人独一无二的个性。

那片静静的海港,也似乎永远都在等待,等待倦鸟归巢、游子回家。


来源:谁最中国